2025年3月7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勇教授受邀作客山东师范大学社科大讲坛,于千佛山校区教学三楼3141做了关于“文明互鉴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的学术报告。讲座由文学院魏建教授主持,院长孙书文、李宗刚教授、孙桂荣教授等文学院师生4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刘勇教授首先强调,优秀学者的创造性思想具有无可代替的价值,大学生应当沉静下来,学我们该学的东西,做我们该做的事,与其在AI时代到来的喧嚣中日益焦虑,不如趁着时代的契机认真思考自己学科所应当关注的问题。
刘勇教授认为,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百年现代文学史的讲述只关注现代作家的新文学创作,导致两大弊端:一是对外国文学经典的关注不充分,二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承接不到位。就第一方面而言,中国现代作家是走出国门、留学欧美和日本的一代,他们精通外语,有的在文学翻译方面的成就甚至大于其新文学创作,而且鲁迅、郁达夫等人的作品中不难发现域外文化资源的各种转化形态,而现代文学史关于这一部分内容的讲述严重缺失。就第二方面而言,中国现代作家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他们出于自身的文化惯性或个人意愿,创作了大量的旧体诗,而且他们的新文学创作中也处处渗透着传统思想文化的因子,这些内容在现代文学史中同样难以找到。
刘勇教授由此得出结论,不论是缘于以前文学史书写方法的问题,还是出于前人所采用的特殊文化战略,总之,我们当前的现代文学史讲述是偏废的,是极不完整的,需要进行系统的重构。而文明互鉴的学术视野则为此提供了一种难得的契机——当下的文学语境早已与前辈学者有所不同,作为环境因素考量的书写压力不复存在,文明互鉴已是时代潮流。因此,包含新文学创作、旧体文学创作和域外文学译介的三位一体的现代文学史重构正当其时,文学研究者都应当为此做出努力。
最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学位点负责人李宗刚教授对刘勇教授的讲座内容和个人学术风范做出评价,认为刘勇教授不但是一个继承了五四精神的思想型学者,具有历史的、世界的、现实的学术视野,而且有情有义,在学术演讲中渗透着浓重的人文精神。以文明互鉴的视角完成对现有讲述方式的超越,以此重构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将更接近中国现代文学的本质。
本场报告视野宏大而又细节丰富,论证过程极为充分,所讲事例生动有趣,文明互鉴的学术视角也极具前沿性,给文学院师生以有益的学术启发。

撰稿:赵京强、李彬
复审:李慧
终审:贾振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