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下午,应山东师范大学中俄虚拟中文教研室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吴勇毅教授在线作题为《国际中文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中小学阶段)》的内在逻辑:目标、内容与教学法学术讲座。来自世界各地的五十多位师生参加讲座,讲座由郭文娟老师主持。
《国际中文教学通用课程大纲》的发布,使国际中文教育教学在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方面又迈出了新的一步,将会对世界各地的中文教育教学发展,尤其是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文学习低龄化的态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吴勇毅教授首先追溯《通用课程大纲》的演进过程,从课程目标的内涵、课程内容的构成、课堂教学法与教学模式的选择四个方面阐释了新发布的《通用课程大纲》的内在逻辑,《国际中文教学通用课程大纲》等一系列标准、大纲出台,标志着国际中文教育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进展,24版《通用课程大纲》与前两版相比,突出强调了课程育人和素质养成。吴教授认为教学中使用主题教学法/基于主题的教学法/主题式教学是目前语言教学的一种潮流和趋势。他指出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选择不同的教学途径,最终目的都是要使学习者掌握中文,形成 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本次讲座是中俄虚拟中文教研室主办的第6场“名师讲堂”讲座。自年初中俄虚拟中文教研室成立以来,常态化的日常云教研、主题研讨和专家讲座吸引了国内国外众多中文教师加入,虚拟中文教研室成为跨国跨区域有效交流的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在向2024世界中文大会致贺信中提出“坚持守正创新,加强联通融合,凝聚各方共识,努力搭建语言互通之桥、理解互信之桥、文明互鉴之桥,为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是对世界中文大会的祝贺,也是国际中文教育工作寄予的期望。这将激励我们中文教师更加努力地做好工作,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尽一份力量。








讲座主要内容:
吴勇毅教授首先追溯《通用课程大纲》的演进过程,从课程目标的内涵、课程内容的构成、课堂教学法与教学模式的选择四个方面阐释了新发布的《通用课程大纲》的内在逻辑。
从目前国际学生培养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开始,指出2018年接受学历教育的来华留学生数量超过了非学历留学生,这是一个标志性转折。之后《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标准》《职业中文能力等级标准》《国际中文教学通用课程大纲》等一系列标准、大纲出台,标志着国际中文教育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进展。
吴教授回顾了《通用课程大纲》研发的三个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的修订重点,描述了《国际中文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中小学段)》的特征。对比了24版《通用课程大纲》与前两版内涵的不同,突出强调了课程育人和素质养成,对“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构成及三种沟通能力及其语言技能与策略进行了深入解读。
新版的《通用课程大纲》(中小学段)对“具备一定的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总目标从“语言理解”“语言表达”和“人际沟通”三个方面做了分级描述,其等级划分与各级目标要求都与《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的三等九级尽量保持一致,但基于中小学中文教学需求和特点,初等三级又进行了细化。
讲座的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的构成。新版《通用课程大纲》所设定的课程内容由主题、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知识 和学习策略五部分构成。5个主题、19个子主题和相关话题形成了一条内容链:主题—子主题—话题。吴教授认为教学中使用主题教学法/基于主题的教学法/主题式教学是目前语言教学的一种潮流和趋势。
吴勇毅教授用生动的实例解读了新版《通用课程大纲》对课堂教学法选择的导向作用。新版《通用课程大纲》在附录中提供了五个不同教学法的课例,即主题 式教学(theme-based teaching) (课例一)、沉浸式教学(immersion program) (课例二)、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课例三)、PPP模式教学(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 (课例四)和项目式教学 (project-based teaching) (课例五)。吴教授指出: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选择不同的教学途径,最终目的都是要使学习者掌握中文,形成 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