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6日至27日,我院2022级本科生孙乐融应邀赴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参加“第十五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此次论坛共收到来自全国109个高校的604篇稿件,其中学术论文469篇,读史札记135篇,经过国内多所高校专业教师匿名评审、层层把关,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的70篇学术论文和12篇札记入选。
孙乐融向论坛提交了《秦简牍所见“小史”考》的读史札记(全文4800字)并作学术报告。“小史”一词见于里耶秦简等出土材料,且为张金光《秦制研究》等经典著作所论及。但仍然存在概念界定不清、对出土材料占有不充分、研究广度与深度有待拓展等问题。孙乐融充分运用岳麓秦简、湖北鄂城水泥厂1号三国吴墓出土“木刺”等出土材料,弥补《史记》《汉书》记载的不足,指出:“小史”即未成年的“史”,亦称“童子史”或“学书吏”,辅助正式吏员承担文书等基础性工作,考核合格的“小史”可成为正式的“令史”,是秦国吏员培养中重要的一环。与“史学童”不同,“小史”无法世袭,这一职位的设置是战国以降官僚制度战胜并最终取代血缘世袭制度的缩影。
西北大学胡坤教授对该文短小精悍、引证详实、传世文献与出土材料两相结合的特点给予了肯定,同时对论文中部分史料的辨析与运用、行文的逻辑组织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
4月27日,参加本次论坛的同学们在西北大学历史学院郑旭东、李梦怡等老师的带领下实地考察了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博物馆和西安半坡博物馆,为大家开拓史学视野的同时,增进了各高校同学间的交流互动,进一步增强了学术友谊。
鼓励本科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撰写学术论文、参加学术论坛是我院拓展本科实践教学路径、锻炼学生历史学专业素养与学术创新能力、提升历史学专业全国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孙乐融的论文入选“第十五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是我院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成果的集中体现,展现了我院历史学专业本科生扎实的文献阅读功底与良好的精神风貌。
下一步,我院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育人模式创新,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工作与学术交流提供示范引领与更大支持,为学生成长成才赋能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