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6日下午,历史文化学院于崇德楼114教室举办第四届“青师启航1+1”公开课第四场活动。本次活动由青年教师于亦璇担任主讲,授课课程为《中西文化交流史》。学院教师教育中心主任兼学院教学督导组组长楼建军教授,中国史系主任杜学霞副教授、导师团指导教师世界近代史教研室主任杨蕾教授和毛利霞副教授,学院教学督导组成员李晓华副教授、魏永生副教授、阎静副教授、孙小娇副教授,近五年入职的青年教师参与本次活动。
本节课以“明代中西文化交流”为课程主题,旨在阐释中外文化交流互融的关系,展现开放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主题形成呼应。在课堂导入环节,于亦璇通过一段关于利玛窦的访谈视频引出了本节课的主题,然后开篇明义,展示了本次课的主要内容:耶稣会在东亚的早期传教、利玛窦的在华活动、利玛窦的传教策略、传教士的文化贡献,以背景—内容—影响的逻辑结构,将本堂课串联起来。接着,她以沙忽略、范礼安为例,讲述了耶稣会在东亚的早期传教活动,以点带面,揭示了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而后过渡到对利玛窦在华活动的具体讲述。于亦璇将利玛窦的在华活动分为四个阶段,呈现了一个西方人士东方化的过程,紧接着阐述了利玛窦的传教策略——适应政策,通过一系列举证展现了明代由传教士推动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状况。最后,于亦璇通过引用名家语录、著作总结了传教士的文化贡献,并引导同学们对此进行辩证性思考,还推荐了相关著作,鼓励同学依据自身兴趣进一步探索“明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题。本堂课立意鲜明、条理清晰,得到了学院各指导教师的一致认可。
课后,楼建军教授和杜学霞副教授为于亦璇及其指导教师杨蕾教授、毛利霞副教授颁发荣誉证书。
课堂展示结束后,参与听课的教师在404会议室进行课后交流研讨,中国史系主任杜学霞副教授主持会议。首先,于亦璇介绍了课堂的设计理念、教学目标设计及达成,并发表了授课感想,对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进行了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随后,导师团指导老师、督导组及其他老师相继对授课情况进行点评。导师团首先对于亦璇给予充分肯定,对其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结构完整、环节流畅、思路清晰、过渡自然、内容丰富等优点不吝赞赏,也指出了课程思政渗透略显生硬、层级序列不够清晰、讲课节奏缺乏把控等不足。与会青年教师积极发表感想,进一步明确未来教学改进的目标和方向。研讨会圆满结束。
本届“青师启航1+1”公开课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接续了学院的优良传统,有助于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对学院提高课程质量、精进学术水平大有裨益。本届系列活动的举办,为青年教师站稳讲台,丰满羽翼,成长为教学中坚力量夯实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