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举办“环境信息透明度与公众对公共环境物品的社会偏好”学术报告会

编辑:商学院 时间:2025-04-24 浏览量:

2025年4月22日,香港大学地理系陈艳教授受邀莅临山东师范大学,以《环境信息透明度与公众对公共环境产品的社会偏好》为题开展学术讲座。本次活动由商学院主办,四十余位师生参与,围绕环境治理中的信息公开机制、公众参与路径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讲座伊始,陈教授以全球环境治理的“第三次浪潮”为切入点,指出环境信息公开已从传统政策工具升级为连接政府、企业与公众的核心纽带。陈教授强调,在数字化时代,信息透明不仅是政府环境管理的“软实力”,更是构建公众信任、推动协同治理的关键抓手。通过对比中外实践,陈教授提到,国外自21世纪初便搭建政府信息交互平台,而我国自启动环境信息公开试点以来虽取得阶段性进展,但在信息质量、公众响应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作为研究亮点,陈教授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在广州与布鲁塞尔开展的城市河流修复对比研究。通过离散选择实验(DCE)和潜在类别模型(Latent Class Model),研究发现两地居民对河流修复的核心诉求呈现“水质优先”的共性——无论污染程度如何,水质改善始终是公众最关注的修复目标。然而,受社会文化与环境治理阶段差异影响,两地偏好亦有分野:广州居民受政策宣传与休闲需求驱动,对河道周边休闲空间建设关注度更高;布鲁塞尔居民则因工业化历程更早,更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河道自然形态修复。

“信息透明的成熟度并非决定公众支持的唯一因素,信息来源的可信度才是关键。”陈教授通过数据揭示,布鲁塞尔居民更信赖研究机构与NGO等第三方提供的专业信息,而广州居民对“朋友、亲属”等社会关系网络传递的信息依赖度更高。

在方法论层面,陈教授分享了研究中采用的“卡片实验法”——通过可视化的属性组合卡片,引导受访者在多维指标间进行选择,有效提升了调研直观性与数据效度。针对跨区域研究的挑战,陈教授强调,选择治理目标相似案例地是确保比较研究科学性的关键。例如,广州作为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先进城市,与布鲁塞尔的“成熟治理模式”形成对照,为分析制度环境对公众偏好的影响提供了理想场景。

在互动环节,师生围绕“政府信息公开的互动机制建设”“低收入群体环境偏好的特殊性”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陈教授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耐心回应解答,现场气氛热烈而融洽。

本次讲座有机融合多学科,不仅揭示了公众环境偏好的形成机制,更从信息传播学角度为提升环境治理效能提供了新思路。陈教授的研究表明,有效的环境信息公开绝非“信息过载”,而是需精准匹配公众需求、优化信息载体、构建多元信任渠道。这一结论对我国当前推进的“美丽中国”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重大工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主讲人简介

Wendy Y. Chen,香港大学地理系教授,副系主任,香港大学中国发展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担任城市研究和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顶尖国际期刊《URBANFOR-ESTRY & URBAN GREENIN》主编。兼任国际林业研究组织联盟、中国林学会、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城市林务咨询委员会咨询专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