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上午,地理与环境学院于长清湖校区文渊楼C204开展“优师助航”教学观摩活动。学院院长王成新、学校督导组成员刘恩峰教授、学院督导组成员陈培安、刘玉真等老师和地理科学系主任等相关专业的青年教师共20余名老师到场观摩探讨。

本次观摩课由刘琳老师主讲,授课内容为《土壤腐殖质》。课程聚焦土壤有机质的概念、分类、胶体特性、分子结构与品质评估标准,深入讲授了土壤腐殖质与土壤碳循环、重金属钝化和肥力缓冲等生态功能的关联,同时,结合“耕地中的大熊猫”东北黑土退化等案例,引发了学生关于“土壤腐殖质与土壤供肥保肥能力之间的关系”的相关思考。刘琳老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借助多媒体演示与课堂互动,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思维。课堂教学环节完整流畅,包含课堂导入、案例分析、讲解、提问、小组讨论和归纳总结等环节,课堂内容丰富多彩。小组讨论环节,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讨论,互相学习,赋予了学生探索的空间,体现了老师倾囊相授的初心,其创新的教学设计和扎实的专业功底,为青年教师提供了生动的教学范式。
课堂展示结束后,学院教师们在文渊楼C105开展了观摩课交流研讨会。王成新院长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持续推进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在知识传授中厚植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刘恩峰教授指出,青年教师要坚持教学科研双轮驱动,以科研前沿撬动课堂革命,以教学实践反哺科研创新。最后,青年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课堂互动设计、教学效果评价等展开热烈讨论,共享教学经验。学院督导组成员陈培安教授等对课堂教学提出中肯建议。自然地理青年教师代表徐晋玲老师进行了课堂氛围活跃、讲授环节灵活多样以及启发了学生学习思维的相关发言。

本次“优师助航”教学观摩活动通过示范引领与经验共享,有效激活了教师队伍的教学创新活力。学院将持续优化师资培养路径,通过制度化、常态化的教学研讨机制,助力教师在立德树人实践中实现专业成长与价值升华。

撰稿人:宋德香 张鑫霖
审核人:程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