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6日 |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报等 |  点击数: |

【编者按】4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报02版资讯以“创新发展数智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为题,报道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暨第十三届全国重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协同建设研讨会,与会学者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数智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内涵式建设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为推动新时代新征程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全文如下:

4月18—20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暨第十三届全国重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协同建设研讨会在济南举行。与会学者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数智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内涵式建设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为推动新时代新征程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准确把握新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定位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承担着巩固意识形态阵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建设需立足国家战略需求与学科发展规律,明确其意识形态建设功能。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田克勤表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历经整合发展,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历史贡献,不仅完善了师范教育体系,更推动了理工农医院校人文社科专业的结构性补足,成为贯通理论与实践、融合政治性与人文性的重要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建设需置于新时代国家战略框架下审视,锚定教育强国目标。在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万美容看来,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提供更强有力的学理支撑,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通过师资与课程的结构性改革夯实专业基础,借力教材革新与资源共享突破发展瓶颈,最终实现“规模—质量—效能”的协同升级,为教育强国建设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专业动能。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习胜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定位与科学化问题展开学理性探讨。在他看来,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面临科学化诉求与人文属性之间的张力,需重新审视学科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中国特色的新兴人文学科,应承认其作为人文学科的独特性,即在“立德树人”框架下,发挥其思想引领、价值内化等隐性维度的教育效能,从而在学科科学化与人文性之间实现辩证平衡,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在个体精神塑造与社会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不可替代性。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存在深刻的互嵌性与协同性,其核心在于通过学科特色化、理论原创性与实践创新性,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性知识框架,服务于意识形态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双重使命。西南大学发展规划部副部长周琪认为,面对课程供给与时代需求的适配性不足、理论阐释与实践应用的衔接断裂、资源整合与体系协同的结构性失衡等问题,应聚力典型课程示范建设,增强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系统性,推动课程资源的内外联动,推动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常态化,增进教学方法的多渠道协同,提升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实效性。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侯勇认为,应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意识形态治理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提炼具有时代解释力的本土化理论,通过挖掘传统文化中德育资源的现代价值,构建兼具历史气息与时代精神的知识体系。

推动数智赋能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新发展

近年来,全球数字化浪潮蓬勃发展,推动AI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既是教育体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面对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杨宏伟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建设需要思考的几个重要问题,如,怎样提升人才培养的实效、如何利用新技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如何应对网络空间中各种错误思潮及消极影响、如何在多元文化交融中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如何培养更多时代新人。

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尤琳表示,以人工智能为典型代表的技术集群,朝着多元化、综合化方向迈进,推动形成“技术赋能—模式创新—价值引领”的协同发展格局。在技术应用层面,这些技术集成正孕育出一系列新型教学创新范式,从培养目标的设定、课程体系的重构、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效果的评估,每个环节都融入数字化思维与技术手段,实现教学模式的深度变革。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波认为,数字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应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的有机统一、虚拟教学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统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要避免“技术至上”的错误认知,抵制技术“万能论”的不良倾向。

“AI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能够最大程度激活育人资源,升级育人环境,变革育人模式,为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但在技术逻辑深度嵌入铸魂育人的过程中,也延伸出主体地位偏离、价值引导偏差、数据崇拜偏激等伦理风险。”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静娴表示,在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教育主体的权利让渡风险、教育内容的导向嬗变风险、教育过程的数据侵权风险等。

在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主任汪洁看来,应对新技术的挑战需聚焦三方面路径。第一,锚定价值导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遵循,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算法设计、数据采集与内容分发全流程,确保数字技术场景化应用与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目标深度耦合。第二,探索智能互动教学模式,依托技术创新,推动教育实践从单向灌输向精准化、互动化、融合化转型,提升教育的时代性与实效性。第三,构建数字治理体系,守住安全底线,保障数字化转型的秩序化与效能化。

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在与会学者看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体制与机制等多维度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需立足理论根基、深化学科融合、强化学科协同,以回应新时代国家战略与人才培养需求。

田克勤对如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理论与科研并重。坚持基础理论教学与高水平科学研究紧密结合。第二,跨学科协同发展。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共党史党建学等相关学科交叉融合,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开放包容的学科生态。第三,学科体系协同支撑。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与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的协同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支撑合力。

万美容建议,推动教材革新与资源共享,一方面,要推动教材从“平面化”向“立体化”升级,融入数字化资源(如案例库、交互式学习平台),适配人工智能时代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实现“内容精准化”与“形式动态化”的统一;另一方面,要构建跨校协同机制,建立高校间“理念—课程—资源”三位一体的共享网络,通过联合教研、课程互选、平台共建,打破校际壁垒,形成专业建设的协同创新生态,助力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跃升。

清华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肖贵清强调,要以经典理论为根基,以实践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交叉为动力,以特色优势为核心,构建适应时代变革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在他看来,要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与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协同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支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此外,要推动公共课与专业课的协同深化。公共课需兼顾理论逻辑与叙事吸引力,专业课则需深化学理阐释,突出基本概念、范畴与原理的体系化教学,提升学生理论素养。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史小宁基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经验,系统剖析当前存在的结构性矛盾障碍,认为其核心症结体现为目标协同性不足、课程同构性缺失、资源整合低效、师资结构性短缺、机制协同乏力及评估标准模糊六大维度。针对上述问题,他提出“三纵三横三融合”实践路径:“三横”即横向贯通育人机制,横向健全实践育人平台,横向融通教育资源;“三纵”指的是纵向开发“金课”资源,纵向组建教研共同体,纵向加强育人功能;“三融合”强调融合实践教学,融合地方资源,融合网络资源。

会议由全国重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联席会议和山东师范大学主办,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

报道链接:

1.中国社会科学报:https://epaper.csstoday.net/epaper/read.do?m=i&iid=7085&eid=51385&idate=12_2025-04-23_A02

2.光明网:https://share.gmw.cn/difang/sd/2025-04/26/content_37992092.htm

3.社会科学报:http://shekebao.com.cn/detail/16/28091


编辑:董广远

终审:巩   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