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2日 | 作者:外国语学院 颜红 郭金霞 蔡姗姗 |  点击数: |

10月30日,外国语学院与社会科学处联合举办的社科大讲坛之1071期于长清湖校区文渊楼A区313会议室举办。本次讲座也是学校70周年校庆系列学术活动之一,特邀华中科技大学陈后亮教授担任主讲,作了题为“理论的危机与后批评转向——从杜克大学英文系的一段往事谈起”的报告。讲座由外国语学院翟乃海副教授主持,学院部分老师和研究生共同聆听了本次讲座。

首先,陈后亮介绍了本次讲座的主要话题,即“杜克英文系的故事就是整个英文学科所发生的变化的一个缩影或寓言”。他介绍了杜克大学英文系的辉煌时刻——费什管理下的“理论帝国”,在费什的率领下,杜克英文系在1986-1988年间,连续引进诸多学术明星,在1992年,杜克英文系发展到了其巅峰时期。1992年的评估报告既有对杜克英文系的赞扬,也有建议:“英文系已成为杜克大学人文学科的一架引擎或生命泵,为整个大学提供智力能量和激励。培养杰出教师和创造吸引他们的条件在系议程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却使教师职责等事情成为一个隐形问题。”之后,陈后亮介绍了后费什时代的杜克英文系的发展状况——“众鸟高飞”。1992年Marianna Torgovnick接任主任以后,杜克英文系内部矛盾激化,众多学术明星纷纷离职,1998年评估报告指出:“似乎没有什么动力来补充正在减少的队伍。杜克英文系处于一种严重的衰弱状态,基本教学服务变成一件随意、武断的事情。” 然后,陈后亮就杜克大学的英文系的成败是不是与理论有关展开讨论。随后,陈后亮介绍了杜克英文系的倾圮与反理论运动,并谈到批判性思维的消极作用。学生如果太擅长展示事情的不合理之处,可能会削弱他们在阅读的书籍和生活的世界中发现或创造意义的能力。最后,陈后亮谈到了后批评转向与文学批评的未来。他指出,真正陷入生存危机的并非仅是理论,而是整个人文学科。理论归根结底不过是人们谈论文学的一种方式。在一个文学活动被日益边缘化的功利主义社会,即便人们真能抛弃理论,也似乎很难有其他替代方式能够让文学重新回到公众生活的中心。

陈后亮,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主任,博士生导师。全国英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分会理事、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监事。英国剑桥大学英文系访问学者,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人文学院、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英语系短期访问学者。在《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NeoheliconReligion & LiteratureANQ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文章80余篇。部分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出版专著2部,译著1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其他省部级课题多项。

供稿审核人:王   卓

编辑:刘   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