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上午,外国语学院联合社会科学处主办的第1080期社科大讲坛于长清湖校区文渊楼B区242多功能同传会议厅成功举行。本次讲座也是70周年校庆系列学术活动之一,特邀清华大学曹莉教授作了题为“英国文学在剑桥大学的兴起”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外国语学院院长王卓教授主持,学院部分教师、研究生及本科生200余人聆听了此次报告。
首先,曹莉简单介绍了文学、文化与大学的内涵来引入剑桥英语的兴起。这是以I.A.Richards开创,William Empson发展,F.R.Leavis改造,Raymond Williams超越的剑桥英国文学与其同步发展的剑桥批评的基本出发点和发展逻辑。从1883年到1917年,“剑桥英语”历经了三十余年从“带着镣铐的缪斯”到“脱去镣铐的缪斯”的风雨历程。1917年英文三角凳考试被列入剑桥大学学士学位考试科目,标志着英国文学正式英国文学正式成为剑桥大学的基础学科和学士学位课程。接着,曹莉介绍了1921年问世的纽约特报告,该报告明确规定了英国文学在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提出在世俗社会里,英国文学所能提供的精神价值足以取代宗教的主导地位。它是帝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对于帝国的文化产业就好比君主立宪制对于英国的政体一样,具有中心地位。然后,曹莉讲述了剑桥英文与批评的衍变与发展中几位重要的人物。第一位是I.A.Richards和他的实用批评,瑞恰慈作为英文学科的奠基者之一,不仅参与了《纽约特报告》的起草,还亲力亲为,率先开设了意在探索诗歌和批评价值的实用《批评课程》。。第二位是William Empson和他的语义批评。其中特别强调了他的“双重情节”和“复杂词”,讨论如何使词语背负复杂的文化形态和社会关系,从而导致词语意义的生成,变化和沉淀。第三位是F.R.Leavis: Criticism in Practice,他吸收了瑞恰慈关于文本细读的观念,但拒绝将“实用批评”当作唯一有效的批评实践。最后一位是Raymond Williams和他的唯物主义文化观和文化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和在剑桥所接受的文学教育共同成为他构建文化唯物主义批评理论的思想资源和方法论指导。
曹莉,剑桥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外文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新雅书院副院长兼教学委员会主任。历任国际大学英文教授协会IAUPE联席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现代语言文学国际联盟FILLM副主席,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国文学研究分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副会长、第八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研究领域:现当代英美文学与批评理论、比较文学、大学通识教育。出版专著和编著《史碧娃克》《永远的乌托邦》《大学理念与人文精神》《文明的对话与梦想》《文学艺术的瞬间与永恒》等十余部,论文若干篇。
供稿审核人:王 卓
编辑:刘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