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岳论丛》2022年第11期刊发齐鲁文化研究院院长吕文明教授的文章《从文献著录到历史现场:云峰刻石书写者及相关问题新考》。这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渊源与流变:简牍残纸书迹与汉末魏晋书法演进” (19BF088)、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委托项目“齐鲁文化通览”(21AWTJ02)和泰山学者工程专项经费资助课题(tsqn201812037)的阶段性成果。
论文指出,从宋代开始,历代文献开始不断对云峰刻石进行著录,如赵明诚《金石录》、阮元《山左金石志》、包世臣《历下笔谭》、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等,但这些文献都未对其书写者进行详细考证。我们尝试跳出单纯的文献著录,结合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刻石本体,还原刊刻活动历史现场,对郑道昭、郑述祖的学术贡献进行重估。经过研究发现,云峰刻石刊刻活动的始作俑者是郑羲故吏程天赐,郑道昭则是从被动到主动、从无意到有意,整体策划、组织了刊刻活动,其直接书写的不过是其中几块有郑道昭名字而且字数较少的刻石。云峰刻石中的北齐作品,主要是郑道昭之子郑述祖出任光州刺史后组织刊刻的,作品使用隶书字体,提升了题刻的品味和层次,形成了云峰刻石的北齐风格。郑道昭和郑述祖虽然不是书法名家,但这些作品的经典风格却让他们的名字与云峰刻石一起载入了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