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术交流

国际学术交流NEWS

经济学院举办“Mobile Digital Literacy and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the Elderly”英文讲座

时间:2025-04-16

作者:陈菲

浏览记录:

4月15日上午,经济学院于厚德楼429室举办英文专题讲座,英国阿伯丁大学国际学生部主任、商学院Harminder Battu教授受邀作主题为”Mobile Digital Literacy and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the Elderly”的学术报告。学院副院长宁静波主持讲座,学院研究生参会。

首先,Harminder Battu教授指出中国数字化进程与老龄化社会的深度交织对老年群体的幸福指数产生了双重影响:智能医疗、便捷生活服务显著提升了老年人的健康管理能力和生活便利性,但数字安全风险和代际适应差异也加剧了老年人的心理压力。这种"数字红利"与"数字鸿沟"并存的局面要求政府协同推进技术适老化改造、家庭数字反哺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让数字化转型成为提升幸福指数的有效助力而非无形屏障。随后,Harminder Battu教授分享了他关于"数字素养与主观幸福感"的前沿研究成果。通过精心设计的双重统计模型,研究团队系统验证了“移动数字素养显著提升各年龄段群体幸福感”的核心假设。研究发现,数字技能带来的幸福感增强效应在老年群体中尤为突出,其提升幅度可达其他年龄段的1.3倍。

接着,Harminder Battu教授从研究的异质性分析入手,强调移动数字素养对城市户籍、低教育水平及在业老年群体的幸福增益效应更为显著,揭示了数字技术应用的普惠性与补偿性特征。最后,Harminder Battu教授针对中国数字适老化建设,提出了以下三点优化建议:其一,政府加大数字包容政策支持力度,针对老年群体开展智能设备操作培训,优化适老化数字服务界面;其二,鼓励社区构建代际数字互助机制,通过青年志愿者帮扶提升老年人数字参与度;其三,完善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确保老年群体能够平等享受数字化发展带来的便利与福祉。

Harminder Battu教授系统阐释了数字技术对老年群体经济行为的影响机制,通过丰富的跨国研究案例比较,拓展了同学们研究老龄化问题的国际视野。未来,经济学院将邀请更多海内外顶尖学者来院交流,搭建学术对话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研究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培养新时代复合型经济学人才贡献一份力量。

供稿审核人:吕益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