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永清教授做客第1487期社科大讲坛——现象学文学批评“回到作品本身”的三种理路
作者:
2025年03月30日 11:36
浏览量
2025年3月27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永清应邀来到山东师范大学社科大讲坛,做了题为“见证·认同·感召:现象学文学批评‘回到作品本身’的三种理路”的学术报告。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孙书文主持会议,文学院师生40余人到场参与学术交流。
张永清首先还原了现象学文学批评发生的思想背景:一方面是对以朗松主义为代表的法国正统文学批评的告别,另一方面是同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等“法国新批评”的竞争。继而系统梳理了自胡塞尔以来的经典现象学思想演变谱系。在此基础上,深入辨析了现象学文学批评“回到作品本身”的三种理路:即法国杜夫海纳的“见证”批评、比利时布莱的“认同”批评、德国伊瑟尔的“感召”批评。在杜夫海纳“批评即见证”的理路中,批评是对作品意义的客观揭示,批评者应抛开成见,以中立态度将作品的意义从晦暗中还原出来,不任意添加与作品本身无关的解读;在布莱“批评即认同”的理路中,批评是一种认同行为,读者通过阅读作品抵达作者的“我思”,实现读者意识与作者意识在作品中的相遇与契合。在伊瑟尔“批评即感召”的理路中,阅读意味着隐含读者对于作品感召结构的审美响应,属于广义的批评,读者是作品意义不可或缺的创造者。张永清指出,以上三种现象学文学批评理路虽然都以“回到作品本身”为原则,但在如何回到作品上却各有侧重,分别体现出“形式”向度、“作者”向度和“读者”向度的不同特征。总的看来,这三种批评理路都把现象学意义上的“作品”而非作者、读者、社会或文化等视为批评的核心,既不同于英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也不同于结构主义的文本分析,而是胡塞尔—英伽登意义上的对作品意义的现象学叩问。
与会师生就报告相关论题展开热烈讨论,认为张永清教授的报告在理论视野、问题意识、研究方法和治学态度等方面对于文学理论研究具有示范意义和启发价值。
孙书文作会议总结,认为本次学术报告更像是一个与谈会,对参会的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思想操练,鼓励同学们以“面向实事本身”的现象学态度多同作品交流,多同经典作家和理论家交流,在文学实践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人生境界。
【主讲人简介】张永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撰稿:于铖卓、段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