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识蜱虫:自然界的“吸血鬼”
1. 形态与分类
蜱虫属于蛛形纲蜱螨亚纲,外形类似蜘蛛,体型微小(未吸血时约1-10毫米),吸血后身体膨胀如黄豆。常见种类:硬蜱(如长角血蜱、全沟硬蜱)、软蜱(如波斯锐缘蜱)。
2.生活习性
栖息地:草丛、灌木丛、树林、牧场,甚至城市公园的绿地。宿主依赖:通过感知二氧化碳、体温和振动寻找宿主(人类、哺乳动物、鸟类等)。生命周期:卵→幼虫→若虫→成虫,全程需吸血完成发育,寿命可达2-3年。
二、蜱虫的传播途径
1.蜱虫叮咬传播
蜱虫在叮咬宿主(如动物或人类)时,会将其体内携带的病原体注入宿主体内。这些病原体可能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它们在蜱虫体内存活并繁殖,保持活性和致病性。当蜱虫再次叮咬健康的宿主时,就可能将病原体传播给新宿主。
2. 直接接触传播
在某些情况下,人类可能通过直接接触重危病人或带菌动物的血液、分泌物等液体而感染蜱虫病。
三、蜱虫的危害
蜱虫的危害不只是吸血那么简单,下面列举几种由蜱虫引发的疾病:
1. 莱姆病
①症状:早期:叮咬处出现“游走性红斑”(靶心状皮疹),伴发热、头痛、乏力。晚期:未经治疗可发展为关节炎、神经系统损伤(如面瘫、脑膜炎)、心脏问题。
②高发地区:北美、欧洲、亚洲温带地区。
2. 森林脑炎
①症状:初期: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严重时:脑炎、脑膜炎,可能导致瘫痪、认知障碍甚至死亡。
②高发地区:欧洲、俄罗斯、中国东北及西北林区。
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①症状:发热、乏力、肌肉酸痛。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衰竭、出血倾向。
②死亡率:约10%-30%。
③高发地区:中国中部和东部(如河南、山东、安徽)。
4. 蜱传回归热
①症状:周期性高热(持续数天后消退,数日后复发),伴寒战、头痛、肌肉痛。严重时可导致肝脾肿大、神经系统并发症。
②高发地区:非洲、亚洲、美洲部分地区。中国疾控中心统计显示,蜱传疾病病例在春夏季节显著增加,部分山区发病率高达5%-10%。
四、如何预防蜱虫叮咬?
1.做好户外防护
①穿着:穿浅色长袖衣裤,扎紧裤脚,戴帽子,避免皮肤暴露。
②驱虫剂:使用含避蚊胺(DEET)或派卡瑞丁(Picaridin)的驱虫剂,喷洒衣物和皮肤(避开伤口)。
③路线选择:远离草丛、灌木丛,尽量走硬化步道。
3. 归家后检查
①全身检查:重点检查耳后、腋窝、腹股沟、膝盖后侧等皮肤褶皱处。
②宠物检查:蜱虫常通过宠物带入家中,需仔细梳理宠物毛发。
4. 环境管理
清除庭院杂草,修剪草坪至5厘米以下。避免在草地晾晒衣物或放置儿童玩具。
四、被蜱虫叮咬后,如何正确处理?
错误做法:❌
×用手硬拔(易导致口器断裂残留体内)。❌
×用火烧、涂酒精或指甲油(刺激蜱虫释放更多病原体)。
正确步骤:
1. 工具准备:使用尖头镊子或专用蜱虫夹。
2. 垂直拔出:紧贴皮肤夹住蜱虫头部,缓慢垂直向上拔出,避免扭转。
2. 消毒处理:用碘伏或酒精清洁伤口,观察是否残留蜱虫口器(需就医取出)。
4. 保存样本:将蜱虫装入密封袋,标记叮咬日期,以便后续检测病原体。5. 就医提示:若出现发热、皮疹、乏力等症状,立即就医并告知蜱虫叮
咬史。
五、常见误区与真相
误区1:“只有森林里才有蜱虫。”
真相:城市公园、小区绿地的草丛中也可能存在蜱虫。
误区2:“被蜱虫叮咬后一定会得病。”
真相:仅部分蜱虫携带病原体,及时正确处理可大幅降低感染风险。
误区3:“疫苗能预防所有蜱传疾病。”
真相:目前仅森林脑炎有疫苗,莱姆病等需依赖预防和早期治疗。
六、总结:防蜱无小事
蜱虫虽小,危害巨大。科学防护的核心在于:避免叮咬、及时处理、关注症状。无论是徒步旅行、露营,还是日常遛狗,都需提高警惕。
记住:一次简单的防护检查,可能避免一场健康危机!
Email: xgzx@sdnu.edu.cn xshch@sdnu.edu.cn 山东师范大学 校医院
地址: 山东省济南市文化东路88号 邮编:250014 联系电话:(0531)86182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