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院概况师资队伍党建工作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生工作国际交流招生就业校友之窗学术期刊安全文明视频外院English
首页
 图片新闻 
 学院要闻 
 通知公告 
 党建思政 
 教学科研 
 交流合作 
 学生天地 
 
 
教学科研
您的位置: 首页>教学科研>正文

外国语学院成功举办第四期“常青学术论坛”活动

时间:[2025-04-29]  来源:初审:李静 复审:翟乃海 终审:王卓

  4月28日,“非洲语言书写与文化认同”学术论坛在文渊楼A区413会议室成功举办。此次论坛是外国语学院常青学术论坛学术提升系列活动之一,由山东师范大学东非研究中心、山东省与东非地区交流合作研究中心及外国语学院联合承办。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山东省与东非地区交流合作研究中心主任王卓教授、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翟乃海教授出席活动并担任点评人,山东师范大学东非研究中心主任李静副教授担任主持人。翟乃海教授、毕晓毅副教授、姜毓星博士、博士研究生郭丹阳、硕士研究生刘琦先后进行了主题汇报。李方木、徐倩倩等教师及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研究生参加了本次学术论坛活动。

  论坛伊始,李静主任首先简要介绍了活动背景及议程安排。随后,五位汇报人依次分享研究成果。翟乃海教授以《社会历史视角下的非洲文学语言之争》为题,指出语言问题是非洲现代英语文学批评和理论中的焦点问题之一。表面上,非洲文学的语言论争是关于使用英语等欧洲语言还是非洲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论战,但它包含语言媒介与非洲审美经验表达、英语与民族团结、文化认同、非洲文学向谁言说等多重维度,其实质是语言政治和文学功用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位于论争两端的阿契贝和恩古吉的分歧,不单纯是语言选择的问题,它反映了两人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折射出尼日利亚和肯尼亚文化精英对独立后社会未来和共同体的不同想象。

  随后,王卓教授对翟乃海教授的发言进行了精彩点评。她指出翟教授的学术研究视角和转型路径极具前瞻性,非常契合当前外语学科跨文化、跨区域研究的发展趋势。王卓教授特别强调,在我国对外发展战略需求和AI赋能的背景下,外语学科的教师应当突破传统研究领域的局限,在研究领域、研究对象、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等方面勇于探索,积极寻求学术转型之路。学术转型虽面临挑战,但唯有打破思维定式,才能开拓更广阔的研究空间,也才能对我国自主知识体系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外语学人的积极贡献。她风趣地借用“无产者”的比喻,鼓励教师们摆脱固有研究范式的“枷锁”,积极拥抱新兴领域,比如外国文学研究的区域国别转型、数字赋能的外国文学研究与外国文学教育、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发展等。我院外国文学研究团队近年来对非洲教育成长小说、非洲马克思主义文论、非洲文学教育等领域的探索就是这种转型的代表。王卓教授还针对具体研究方向,分别为在座的教师和研究生提供了以非洲为主体的选题方向和极具启发性的建议。

  接下来青年教师姜毓星博士以《非洲文学研究中的“本土知识”研究路径初探》为题进行发言。她首先为大家介绍了本土知识在区域国别学中的概念,随后指出了非洲本土知识的特点,并具体分析了非洲本土知识在多领域中的运用。最后,她提出了非洲文学研究中的“本土知识”研究路径,以非洲“约鲁巴”传统中的“物神”为例,具体讨论了非洲精神体系、巫术信仰体系、宇宙观、想象力等民俗研究的可行性。

  毕晓毅副教授以《非洲媒体视野下“中非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与接受研究》为题,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出发,结合语料库检索和个案分析,在主题分布、表征方式和价值呈现三个维度统计、分析与归纳了“中非命运共同体”在非方新闻中的再情贯化过程,探讨了非方媒体传播与接受其核心理念的语言表现和社会动因。

  硕士研究生刘琦同学的发言题目是《尼日利亚作家的“阿比库”书写与非洲“阿比库”文学传统的形成与发展》他指出,非洲“阿比库”灵孩形象以“流浪”和“苦难循环”为特征,成为书写黑人苦难历史的有效策略。这一传说兼具历史神秘性与现实观照性,反映了非洲人民对结束苦难、实现复兴的渴望。尼日利亚作家通过魔幻现实主义等手法丰富展现了这一主题,推动了非洲“阿比库”文学传统的形成与发展,对非洲文学的主题与审美等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博士研究生郭丹阳同学以《古尔纳<离别的记忆>中的反成长书写》为题,指出尽管《离别的记忆》与欧美经典成长小说有相似性,但在非洲后殖民语境中形成了本质区别,甚至构成了对经典成长小说的修正与颠覆。与古尔纳的《天堂》《海边》等作品相比,《别的记忆》相关研究较少,现有研究多聚焦性别、文化认同或身份危机,而从成长小说角度的分析仍受限于传统模式,未能深入探讨其独特的反成长维度,而这正是该小说的核心价值所在。

  翟乃海教授认真聆听了每位老师和同学的发言,并逐一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点评。他充分肯定了各位发言人汇报的主题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并针对研究方法、资料运用、研究结论等方面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他鼓励广大师生不断深入进行学术研究的探索,为学术发展贡献更多力量,鼓励同学们从多元视角切入对非洲语言和非洲文学的探索,并对学术规范进行了强调,提醒大家务必恪守学术规范,注重学术伦理,以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开展研究工作。

  最后,与会师生就论坛主题相关话题开展了深入交流,李静副教授对本次论坛活动进行了总结,充分肯定了各位发言人学术汇报的深度与创新性,鼓励大家进行跨学科研究,并对参会师生展现的学术探索精神给予了热情褒扬。

  本次论坛发言涉及语言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区域国别学等多学科视角,既有宏观理论建构,也有微观文本分析。论坛的成功举办为非洲语言文化研究和全球南方文学研究提供了创新的学术视角和参照,展现了语言和文学研究在推动中非文明对话及构建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中的独特价值。

文源:刘琦、李静

图源:外国语学院

上一条:外国语学院成功举办第1497期社科大讲坛——南非文学与涉外法治学科交叉问题的思考

下一条:外国语学院成功举办第三期“常青学术论坛”学术活动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山东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园大学路1号 邮编:25035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