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山东与东亚区域日语文献研究:历史与文化的交汇”学术论坛在文渊楼四层济南中日交流之窗活动室成功举办。此次论坛是外国语学院常青学术论坛学术提升系列活动之一,有校级研究基地——山东与东亚区域日语文献研究中心承办。此次论坛由该中心主任田嫄副教授担任主持人,日语系主任崔颖副教授进行了点评。日语系教师田嫄副教授、杨超博士以及两位研究生二年级的李沁阳和韩京娜同学先后发言,就其相关学术研究进展进行了主题汇报。日语系全体研究生及部分教师参加了。

论坛伊始,崔颖主任首先简要介绍了活动背景及议程安排。随后,四位汇报人依次分享研究成果。田嫄副教授以《当代在日华人的下一代教育问题》为题展开演讲。在演讲中,她先是通过详实的数据,展示了在日华人的人口分布情况,以此为引切入在日华人子女的教育问题。田嫄副教授在引用相关研究指出,在日华人的下一代在语言能力发展方面,二代移民的中文能力水平显著低于日语能力水平,且呈现出差异化发展。在文化认同上,在日华人子女对中国传统习俗的了解程度较低,在其家庭中语言传承排在首位。同时,田嫄副教授还指出,在日华人的育儿及教育中,积极利用各种支持资源,且在使用中存在重视自身需求、积极接受外部资源的特点。

第二位发言者是杨超博士,其题目为《人工智能冲击下的日语教育重塑——从角色危机到生态转型的路径探索》。杨超博士在发言中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给外语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尤其对外语教师产生了巨大冲击。杨超博士还依次介绍了自动评估系统、神经机器翻译等多种人工智能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同时,他还分享并展示了自己在教学中使用AI工具的技巧,如怎样利用 AI 备课、如何通过AI制作生动有趣的影音教学资料等。他也指出日语教学利用人工智能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如目前国内的人工智能工具对日语的支持较差等,也提出了在以后的日语教学中如何更科学地使用AI工具辅助教学及学习的问题,引发了大家的思考。

李沁阳同学的发言题目为《日本电视剧 <勿言推理> 的翻译研究》。在发言中,她阐述了字幕翻译的定义、特点及常用策略,并结合该剧的翻译实例,从字幕与台词出现画面的适配、遣词造句的大众化和口语化、剧中人物性格和情感的表达、以及出现的文化差异信息的处理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展示了如何在字幕翻译中有效保留原作精髓,增强观众观看体验,为影视剧字幕翻译研究提供了较为切实的思路。
韩京娜同学则聚焦于ACG文化,以《ACG文化中文翻译的演变过程分析》为题展开汇报。她梳理了日本ACG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该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翻译演变过程。她通过列举不同时期动画翻译实例,展示了我国对于日本动画的翻译从早期的人员不足、策略单一的状况,到如今不断规范化、精细化,翻译质量和专业性得到了显著提升。
四位发言者结束后,崔颖主任对本次论坛进行了全面点评。她充分肯定了各位发言人相关研究课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对各位老师和同学的探索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针对两位研究生同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崔主任也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并鼓励广大师生不断的深入进行学术研究的探索,为学术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本次常青学术论坛通过理论探讨与实践案例相结合的方式,为山东与东亚区域日语文献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也为日语系师生搭建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对推动相关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助力师生在学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