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SPEECHES

冯继康同志在庆祝2023年教师节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3-09-15

老师们,同志们,同学们:

值此桃李满园、硕果累累的金秋九月,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座谈会,隆重表彰荣获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和学校2023年十佳教师、十佳工作者、从教满30年的教职工,共同庆祝第39个教师节。首先,我代表学校党委,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老师们、同志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辛勤耕耘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一线,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无私奉献的全体教职工,向为学校发展做出贡献的离退休老同志,致以节日的问候、表达崇高的敬意、表示衷心的感谢!

刚才听了李宗刚教授、肖卫东教授、王卓教授、时会民同志和王玉冰同学的发言,很受教育、很受鼓舞、很受启发。从大家身上感受到了我们山师老师对教学、科研、育人、服务的孜孜追求,每个人都立足工作岗位,用心用力用情履行教师职责,干好本职工作,形成了很好的经验和理念,这是我们宝贵的财富,要传承好、弘扬好。从大家身上感受到了老师们的严谨治学、勤勉工作、爱岗敬业,感受到了同学们的敬师爱师、乐学善学、砥砺成长,大家用实际行动很好诠释了“尊贤尚功、奋发有为”的校园精神和“弘德明志、博学笃行”的校训,在不同岗位上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大家身上感受到了浓烈的爱校荣校意识,大家四季辛劳,诲人不倦,有的老师因为工作而影响了自己的身体,有的老师桃李遍天下却亏欠了身边的家人,特别是很多老同志、老教师在山师扎根一辈子、奉献一辈子,大家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如何在平凡中成就不平凡,展示了深厚的教育情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昂扬的精气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志,也都是在自己老师的教育中成长起来的,一位好老师对一个人的影响,每个人都有切身感受。所以将心比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主动传承老一辈教育家无私奉献的育人精神,传承我们山东师范大学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抓好教学、搞好科研、做好工作、成就自己,让自己成为一名值得学生信赖、能被学校依靠的好老师。

借此机会,围绕如何做一名好老师,简单谈几点思考,与大家共勉。

一是要有大境界。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国之大者”,明确要求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对党和国家来说,“国之大者”是指关乎党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大使命、大方向、大格局、大利益、大战略;对我们教师来说,胸怀“国之大者”,就是要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善于把教书育人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局,不断提高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

希望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胸怀祖国、心系人民,时刻牢记我们现在从事的工作,绝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要在看似重复的日常繁琐工作中,时刻提醒自己关注国家、社会和人民所需,保持投身教育事业的初心与热爱,以大情和大爱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要牢记“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教育引导学生在理论上多学一点、实践上多做一点、创新上多想一点、服务中多用一点,在坚守信仰、坚持信念、坚定信心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和学生,共同站稳守好高校这个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

二是要有大学问。三尺讲台虽小,但承载着教书育人的重大责任。要做到这一点,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我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我们作为教师,如果自己的知识不扎实、教学不过硬,教书育人中必然会捉襟见肘,也就谈不上游刃有余。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学高为师”的古训,指的就是教师应该在学识上高人一筹。特别是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日益多元、各种新知识不断涌现,要想做一名好老师,就必须具备扎实的学识、广博的知识,既要学有专长、术有专攻,也要博学多才、博闻广识,克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专业课”的思想,不断拓展知识储备,提升学识魅力,努力当学生身边的“学星”和“学霸”,让自己能够跟得上时代、跟得上学生,这是我们站稳讲台、当好老师的前提和基础。

要特别注意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不管是对学校而言,还是对每一位老师来说,教学与科研都是一对需要平衡的辩证关系。特别是对于年轻老师来说,如果不能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就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影响自己的长远发展。

哲学上讲辩证统一,我认为教学与科研也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教学是科研的有效促进。对我们而言,开展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提升、知识融通的过程。我们要想上好课,就不能局限于固有知识,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宽阔的视野,而且我们给学生上课的过程,本身就是交流知识、激发灵感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将自己知道的道理给学生讲明白,还要面对来自学生的各种疑难问题,甚至是一些很有挑战性、挑衅性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知识融通、抽丝剥茧、寻根究源,能很好拓展我们的科研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科研为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先生讲,“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老师,必然对教学内容思考的更为深刻,对知识体系把握的更为准确,同时也能够及时关注和研究最新的学术成果,从而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弥足自己的知识断层,让自己的教学更容易“深入浅出”,提高教学效果。

所以,我们要科学认识、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既要做好教学,也要精深科研,科学把握教学与科研的时间分配、精力投入,做到寓研于教、以研促教、教研相长。当前全国高校中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并不少见,我们作为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主阵地,更应该爱师崇教,要牢记培养人才的第一使命,坚持把教学工作当成天职,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中培养一流人才、成就优秀自己。

三是要有大情怀。“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

“先生”是人们对老师的尊称。从遵守师德、教书育人,到立德修身、学术精湛,再到炉火纯青、开宗立派,一名教师要成为在人格、品德、修养等方面为人敬仰的“大先生”,可以说任重道远。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能成为“大先生”,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当“大先生”的志向,要以“大先生”的标准来激励自己、要求自己。

我们要真心爱教育这份事业,爱学生这个群体,爱教学这项工作,用心关注学生、成长学生、成就学生。要建好用好刚刚挂靠学校成立的山东省师德师风建设研究中心,狠抓师德师风建设不放松,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坚守好自己的精神家园和人格底线,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老师们,同志们,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校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我们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果,要靠教师;我们加强“四大”建设,提升学科实力,要靠教师;我们做好安全管理,改进服务水平,要靠教师;我们推进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美誉度,也要靠教师。所以说,我们的老师是学校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信任、必须依赖的最重要的力量。

学校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也是最关键的发展时期。我们要坚持把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强后劲的关键工程,坚定不移抓下去。要进一步强化教师是第一要素、第一资源的理念,在教师聘用、岗位设置、教育教学、职称评聘、管理服务、薪酬待遇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健全工作机制,不断激发教职员工的教学动力、科研活力和工作热情,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要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更新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质量,坚持把解决老师们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扑下身子多为老师们办实事、办好事,确保我们“干的事”能够精准对接教师们“盼的事”。对老师们的合理诉求,机关部门和学院同志要少讲“不能办”、多想“如何办”,努力把难办的事情办成、把能办的事情办好、把必须办的事情办出彩,真正打造一个让老师们安心从教、静心科研、潜心育人、舒心工作的良好环境。

最后,再次向老师们致以节日的祝贺,祝老师们、同志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同学们生活愉快、学业有成!

谢谢大家!

Baidu
map